×
中国家禽

家禽免疫失败的原因及防范措施

1 原因分析

1.1 人为因素

1.1.1 疫苗使用不规范 有些养禽户使用疫苗时,直接从冰箱取出后就进行免疫接种,没有经过事先的预温和充分摇匀,从而造成家禽的免疫剂量不均匀,造成免疫效果不理想;

1.1.2 疫苗运输或保存不当 不同的疫苗需要不同的温度,弱毒冻干苗需要-15℃以下低温保存,菌苗宜0~4℃保存,油苗需2~8℃之间保存。

1.1.3 操作规范不当 一是接种时选用的针头过大或过小,疫苗液溢出或不能注射到位。二是注射部位不准确,没有按照疫苗使用说明,随意变动接种的途径,疫苗不能发挥作用。三是接种前注射器械没有彻底清洗、消毒,易引起交叉感染。四是注射部位涂擦的酒精、碘酊过多或使用5%以上的碘酊消毒,破坏疫苗,导致免疫失败。

1.1.4 疫苗选择不当 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疫苗,即使同一种疾病,由于病毒的血清型不同,疫苗也不同,只有选对疫苗并正确地接种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。

1.1.5 接种方法不当 随意改变接种方法不仅达不到免疫目的,反而会引起被接种的鸡群暴发该病。比如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强毒疫苗按规定只能用擦肛或滴肛法接种,若随意改为呼吸道接种,不起作用不说,严重还会引发此病。

1.2 疫苗质量问题

1.2.1 疫苗质量不达标

个别养殖户为了图便宜使用非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,疫苗内在质量极差。个别疫苗存在着效价低、标签与实际使用剂量的效果不一致,导致免疫抗体低下或不产生免疫抗体。

1.2.2 疫苗污染

由于保存不当,和其它药品疫苗等混合存放,造成疫苗污染,引起疫苗失效。

1.2.3 所选疫苗(毒)株血清型不符合

由于引起畜禽疫病的菌(毒)株有多种血清型,而各血清型与当地流行疫病血清型不符,导致免疫效果差或无效。例如口蹄疫病毒有0、A、C,亚洲I、非洲I、Ⅱ、Ⅲ等7个不同的血清型和60多个亚型;因此,若疫苗所含毒株与本地区流行毒株的血清型不一致,免疫接种后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免疫效果。

1.3 饲养管理不当

(1)饲养管理制度不健全:经常更换饲养人员、技术人员和防疫人员;

(2)环境卫生不良:饲养场地、圈舍、环境等不卫生,垃圾粪便乱堆乱放,容易造成病原微生物繁殖变异,污染养殖场及畜禽;

(3)机体营养不良:饲草饲料单一,营养不均衡,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;

(4)消毒制度不健全:消毒不严格,圈舍、环境、饲养器具、车辆等不能定期消毒,致使病原微生物始终存在于饲养环境中;

(5)饲料品质不良:部分饲料原料被霉菌毒素污染,大量的霉菌毒素存在,可以破坏机体内的免疫器官,影响免疫质量;

(6)抗生素使用不合理:特别是在疫苗注射期或注射前,都会引发免疫效果降低。

1.4 环境和应激因素

在日常的饲养管理过程中,应激因素始终存在。如转群、混群、断喙、换料、突然断电、断水、气候反常、惊吓等都可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,畜禽如长期处于应激状态,免疫质量就很难达到要求。

1.5 鸡本身的因素

(1)遗传因素

免疫系统的先天性免疫缺陷包括脾脏、法氏囊和胸腺发育不全。T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,或巨噬细胞缺乏;继发性免疫缺陷,如鸡患内脏型马立克氏病,全身各脏器出现淋巴细胞肿瘤性异常增生.使鸡接种疫苗后形成抗体受阻,导致免疫失败。

(2)品种不同,免疫应答各有差异,即使同一品种不同个体的畜禽对同一疫苗的免疫反应强弱也不一样。

(3)动物体质不佳 免疫接种的鸡群体质过弱,或者营养缺乏也可影响免疫效果或造成免疫失败。

1.6 免疫抑制性疾病因素

鸡在免疫接种前后,感染某种疾病,导致体内产生免疫抑制而干扰免疫效果。这些疾病包括传染性法氏囊炎、白血病、马立克氏病、黄曲霉毒素中毒等,比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炎主要侵害鸡的腔上囊。它可使其淋巴细胞发生溶解、坏死,使其免疫活性丧失、抗体形成受阻导致免疫失败。

1.7 母源抗体的影响

雏鸡存在来自母体的母源抗体,作用是保护雏鸡早期免受各种传染病的侵袭,如果此时免疫接种,疫苗就会被母源抗体中和,不能产生预期的免疫力。如果过晚接种中间有空白期就会引起野毒产生造成疾病发生。

1.8 病原体

上一篇:荆州市家禽定点屠宰管理探索
下一篇:没有了